◆台灣大蝗日記◆
「蝗蟲過境」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成語,裡面的主角就是蝗蟲,也就是農夫們最頭痛的蟲害,因為愛吃的蝗蟲會大量的聚集,把農作物一下子就吃光光,這樣的現象與生態失衡是有關連的。另外,「台灣大蝗」還有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,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,就是俗稱的「草螟公」!
•••►成蟲
體長雄50-65mm、雌75-87mm,雌蟲體型比雄蟲大很多;雄蟲體色介於黃與綠之間,雌蟲體色為鮮艷的綠色,頭、胸具凹凸不平的瘤斑,複眼下方具一條黃色縱紋,觸角淡褐色,各腳脛節外側紅褐色,後腿腿節強壯善於彈跳,也具備了短距離的飛行能力。主要出現在秋天,中秋節前後便可發現大量成蟲。
↓台灣大蝗,頭部正面有4條縱向稜脊,上唇寬大擬態兩排大牙。
台灣大蝗食量很大,各種野草幾乎無所不吃,如:颱風草、木麻黃、浦葵、竹葉、棕櫚樹、五節芒、黃椰子、牛筋草、白茅、鯽魚草、香蕉葉...等;飢餓時甚至也吃報紙、枯葉、避債蛾的外皮...等。
•••►繁衍
交尾時雄蟲覆於雌蟲背方,將腹部末緣側彎,伸出交尾器與雌蟲交尾,時間長達24~38小時。
••••••►產卵
產卵時,雌蟲會將腹部延長鑽入8~10cm深的泥土中產卵,先分泌白色泡沫,形成圓筒形栓狀物,再產下卵粒,一次約產下40~60粒的卵,產卵時間約2小時,外圍由白色泡沫包圍著卵,經一段時間後會變成茶色且富有彈性,卵外圍的沙土與泡沫會結合,形成一層粗糙、耐水的外殼,來幫助卵度過寒冬。整個卵塊呈圓柱狀,長4~6公分,寬1~2公分,卵塊頂端離地面約2~4cm。,雌蟲產完卵後會用腳把沙土覆蓋在卵上。
••••••►孵化
大部分的卵會在土中越冬,隔年春天天氣轉暖時才會孵化。剛孵化脫去卵殼的小若蟲,一爬出地面馬上又會再脫去一層皮,雖不會跳但已經可以走動,牠不會吃卵殼及脫下的皮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